确定分类分级目标与范围:
明确企业实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想要达成的目的,比如满足合规要求、提升数据安全防护精准度等。确定涵盖的所有数据资产,包括各类业务系统数据、文档、数据库记录等。
组建数据分类分级团队:
从企业的 IT 部门、业务部门、安全部门等抽调专业人员,组成负责数据分类分级工作的专项团队。IT 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与数据架构信息,业务人员解读数据业务含义,安全人员把控安全风险尺度。
制定分类分级标准与策略:
依据国家法规、行业惯例、企业自身业务特性等因素,制定数据分类的类别体系,如按业务功能分为财务数据、客户数据等。确定分级的依据,例如以数据泄露后的影响程度、数据的重要性等为指标,划分出如机密级、秘密级、内部公开级等不同级别,并明确各级别对应的安全防护要求与访问权限范围。
数据资产梳理与识别:
对企业内部存储、传输、使用的数据进行全面清查盘点,记录数据的名称、类型、存储位置、业务用途、数据所有者等详细信息,形成数据资产清单。
数据分类操作:
按照既定的分类标准,将数据资产清单中的数据逐一归类到相应的类别中,例如将销售订单数据归类到业务运营类数据。
数据分级评定:
依据分级策略,对已分类的数据进行敏感程度评估,确定其所属的安全级别。例如涉及企业核心商业机密的研发数据可能被评为机密级。
分类分级结果审核与确认:
组织专家团队或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分类分级结果进行审核,检查是否存在分类错误、分级不合理的情况,确保结果准确可靠,并最终予以确认。
数据安全防护措施部署:
根据数据的分类分级结果,为不同类级别的数据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,如对机密级数据采用高强度加密、严格的访问限制等。
建立数据分类分级更新机制:
定期或在企业业务发生重大变化、数据量显著增减、法律法规有新要求等情况下,重新评估数据的价值与风险,对分类分级结果进行调整更新,确保制度的有效性与适应性。